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老子著述立說寫就《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五章中的13個字,穿越五千年歷史長河,縈繞八百里武當山川。
春生,七十二峰披綠;夏長,貢果樃梅呈瑞;秋收,九宮八觀神光;冬藏,天柱曉晴銀妝。武當山不僅擁有地質奇觀、建筑奇跡與人文密碼,更深刻演繹著道法自然的亙古哲學。
自然之道
在地質應力作用下,8億年前從滄海中上升為陸地的武當隆起,形成雄奇壯觀的峰林石柱地質現(xiàn)象,孕育出高達72.9%的森林覆蓋率和758種各類植物,其中417種中草藥被《本草綱目》記載,堪稱“天然藥庫”。
獨特的地理樣貌為歷代修行者提供了絕佳去處。2500年前,尹喜放棄函谷關令,南下修道傳經(jīng),讓武當山成為《道德經(jīng)》首傳地。隱仙巖和尹喜巖見證了那段漫長的修行。
自此漢末至魏晉隋唐時期,眾多隱士前來修煉,武當山影響力日趨增大。唐末至五代學者陳摶在武當山隱居數(shù)十年,追隨者慕名而來。
及至元明,武當山空前鼎盛,張守清、張三豐、李素希等高道云集,“此山異日必大興”的預言成為現(xiàn)實。
武當文化學者楊立志表示,武當文化形成了以“道法自然,清靜無為”“保合太和,天人合一”等為主體內容的思想體系。
“道法自然指一切都要因循自然而不違背自然。”楊立志解讀,“自然”從形而上角度看指客觀規(guī)律;從形而下角度看,則包括原生態(tài)的自然界及人化自然。其引發(fā)的環(huán)境倫理,旨在倡導善待自然、師法自然的態(tài)度。
透過武當山又名“太和山”可窺端倪。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記載:“武當山,一曰太和山,亦曰嵾上山,山形特秀,又曰仙室。”
“太和”出自《周易》,意為“普遍和諧”“最高的和諧”,包含人自我內心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多重意蘊,是道法自然的高級表現(xiàn)形式。
建筑之道
“五里一庵十里宮,丹墻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回環(huán)畫鏡中。”明代詩人洪翼圣的《武當?shù)乐须s詠》描繪出武當山古建筑群的恢弘氣象。
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chǎn)中心副主任任鵬飛表示,武當山古建筑群是道法自然的集大成之作,漢唐至宋元明均秉持這一指導思想,明代大修武當后達到巔峰。
早期隱士修煉所居巖廟同樣遵循道法自然。武當山共有三十六巖,多位于險峰峭壁、人跡難至之處。隱仙巖是其中一座大型巖洞,也是最早發(fā)現(xiàn)有修煉印跡的場所,史書記載許多高人曾在此修煉。
作為武當山首座皇家敕建宮觀,唐代五龍宮建筑群內的五龍井與“五行”理論相呼應,體現(xiàn)對自然力量的順應與利用。
南巖宮始建于元代,被譽為“絕壁懸宮”。“南巖宮建筑群打破傳統(tǒng)對稱布局,化自然險峰、巖洞峭壁為建筑特色,創(chuàng)造出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任鵬飛說,石殿建于懸崖之上,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在武當山,太和宮紫金城城墻隨山勢而建,太子坡“九曲黃河墻”“一柱十二梁”依山就勢,紫霄宮后靠前照、金水環(huán)繞,均是道法自然的生動寫照。
公元1412年,永樂皇帝朱棣下令大修武當,歷時12年修建33處宮觀建筑群。古建筑群在長達100多公里的古神道沿線統(tǒng)一布局,依山就勢、借景巧妙,將道教建筑和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朱棣敕令:“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成化皇帝朱見深劃定環(huán)境保護范圍,禁止砍伐竹木,將道法自然思想貫徹始終。
1994年,武當山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羅米·考斯拉說:“武當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融匯了古代智慧、歷史建筑和自然美學。”
人文之道
紫霄宮朝拜殿內,一幅600年前的壁畫描繪張三豐觀鵲蛇相斗創(chuàng)立內家拳;遇真宮山門前,武當三豐派第十四代傳人鐘云龍演示的太極十三勢舒展大方,盡顯宗師風范。
鐘云龍告訴記者,武當武術作為道家文化載體,其核心要義正是對道法自然法則的完美詮釋。“一攻一守,一進一退,正是陰陽生克自化原理在武術中的自然呈現(xiàn)。這種將自然規(guī)律內化為武術精髓的智慧,是道法自然思想最鮮活的實踐注解。”
武當功夫強調內功和外功結合,內功注重呼吸和意念調整,外功注重身體協(xié)調和動作流暢,通過意念引導氣息,達到身心合一。
與武當功夫淵源密切的武當養(yǎng)生,歷史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唐宋時形成體系,包括太極、氣功、導引、食療等方法。武當養(yǎng)生文化核心在于內外兼修,既注重身體鍛煉,又強調心性修養(yǎng),還倡導清淡、天然的飲食習慣。
武當山宮觀道樂“武當韻”,在近千年傳承中吸納了古代巴楚音樂的蒼勁渾厚,又具有宮廷音樂的優(yōu)雅風韻。“武當?shù)罉肥恰旎[之音’,也是‘自然之聲’,風雨聲、鳥蟲鳴等都是樂調模擬對象,”漢江師范學院教師李華濤舉例說,《白鶴翅》曲譜中就有白鶴亮翅和飛翔的模擬樂調。
道法自然,是火山巖與基性巖共生形成的天然陰陽圖騰,是758種植物垂直分布演繹的“萬物負陰而抱陽”生態(tài)哲學……
如今,《道德經(jīng)》翻譯語種97種,譯本1273個,成為全球第一經(jīng)典。而立于明永樂皇帝敕造的金殿遠眺,武當山麓的一泓碧水正沿著1432公里的長渠永續(xù)北上。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新時代,武當山正以跨越千年的生命對話,為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東方智慧。
作者 呂偉 馮開春 徐剛
編輯:于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