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當山,他們是最為靜默的時光見證者。但只要你愿意走近并讀懂它們,就會發(fā)現它們無一例外都在訴說著過往。
從時間維度來看,最早的一座赑屃馱御碑于1413年落成,武當山金殿建成于1416年,治世玄岳石牌坊修建時間最晚,為1553年;從方位分布來看,治世玄岳石牌坊與金殿分別坐落于山腳和山巔,赑屃馱御碑則分散矗立在五座宮觀之中;從材質來看,除金殿為銅制外,另外兩件均為石質,更易于長久保存……
它們背后藏著怎樣的故事?2025國際武當太極文化節(jié)開幕式上,文化名家現場解讀治世玄岳石牌坊、赑屃馱御碑、武當山金殿三件國寶的厚重文化內涵。在這里,記者帶你詳細了解一下這三件國寶,了解武當山古建筑群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深厚歷史底蘊與獨特人文魅力。
武當之門:治世玄岳石牌坊
公元1552年,嘉靖皇帝下令重修武當山。次年,一座石牌坊在武當山北麓拔地而起。嘉靖皇帝特意為這座石牌坊手書“治世玄岳”四字,武當山也因明皇室的尊崇至此達到地位巔峰。歷經472年時光流轉,治世玄岳石牌坊至今依然屹立,靜靜訴說著武當山的故事。

治世玄岳石牌坊。記者 呂偉 攝
治世玄岳石牌坊亦稱玄岳門,距離如今的武當山景區(qū)大門約3公里。在古代,它地處朝山進香的必經之路,既是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戶,也是武當山古神道上的標志性建筑。嘉靖皇帝鼎建治世玄岳石牌坊前,遇真宮西側曾建有“仙關”,后來該石牌坊取而代之,承擔起分隔空間的功能。據史料記載,牌坊門前原建有沐浴堂,供香客沐浴凈身以表虔誠;明代時,還在牌坊前修建了靈官殿、玄都宮、回心庵等一系列建筑。
如今,仰望治世玄岳石牌坊,其古建筑所蘊含的文化韻律與高超工藝仍令人嘆為觀止,斑駁色調中流淌的歲月印痕更令人喟嘆。
據專家介紹,該石牌坊為“三間四柱五樓式”仿木石構建筑,通體以石鑿榫卯結構拼接而成,通高12米,面闊12.36米。牌坊正中央橫嵌一塊巨型青石匾額,坊額正中鐫刻嘉靖皇帝朱厚熜的手書“治世玄岳”四字,筆勢雋永、遒勁有力。
牌坊的額、枋、闌、柱分別采用浮雕、鏤雕、圓雕等技法,刻繪出仙鶴游云、八仙人物故事等圖案。人物成對排列,刀法洗練、刻畫精致,比例勻稱、栩栩如生;枋下有鰲魚相對、卷尾支撐,頂飾鴟吻吞脊;檐下枋間綴飾花卉圖案,題材豐富、鐫鏤精巧、造型優(yōu)美。
治世玄岳石牌坊強化了武當宮觀建筑作為皇室家廟的威嚴氛圍,承載著國家安寧、百姓安居樂業(yè)的美好期許,已然成為極具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
1988年1月,它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當之奇:金殿
在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上,矗立著一座熠熠生輝的銅制殿宇,它便是舉世聞名的武當山金殿!

武當山金殿。記者 張建波 攝
這座金殿建于1416年,正殿面積13.7平方米,高5.54米,重達數百噸。歷經六百年風雨,它至今仍輝煌如初,不僅是我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的銅鑄鎏金大殿,更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文物。
據專家介紹,金殿為銅鑄鎏金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筑,面闊與進深均為三間。四周立有12根柱子,下奠寶狀蓮花柱礎,四壁于立柱間滿裝四抹頭槅扇。重檐廡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吻對峙;垂脊圓和,翼角飛舉,飾以龍、鳳、獅子、天馬、海馬、斗牛等珍禽異獸造型,外飾鎏金,排列有序;垂脊置騎鳳仙人雕像,暗喻騎鳳飛行之意。這些仙人走獸翹首立于脊端,既增強了建筑的穩(wěn)定感,又彰顯出獨特的建筑藝術魅力。
殿內的造像、供器、幾案等物件均為銅鑄鎏金工藝制成,金匾上“金光妙相”四字為清代康熙皇帝的手書。
關于金殿,曾經有很多不解之謎,其安裝方式便是其中之一。其實,這一切都離不開明成祖朱棣的悉心安排。據史料記載,從金殿構件的鑄造到護送安裝,每個環(huán)節(jié)他都親自過問。工匠們遵照圣旨,先在北京完成全部構件的鑄造工作,隨后將構件經運河運至南京,再沿長江、漢江逆流而上護送抵達武當山,最終通過插榫與焊接工藝完成安裝。
此外,相傳殿內燈火六百年不滅,這又是什么原因呢?據說殿內藻井上曾懸一顆銅質鎏金寶珠,此珠能鎮(zhèn)住山風以保神燈火不滅,故名“避風珠”。但專家對此作出了科學解釋:此現象實則源于金殿各構件拼接得嚴絲合縫,無任何空隙,即便殿外山風呼嘯,殿內空氣也無法形成對流,故燈火始終不滅,并非“避風珠”擁有神力。
天柱峰頂海拔達1612米,氣溫溫差大,金屬構件的熱脹冷縮現象嚴重。明代工匠究竟如何攻克技術難題,既讓金屬構件嚴絲合縫,又做到不留焊接痕跡,這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而這也彰顯了我國明代高超的鑄造技藝。
此外,金殿之上還存有諸多奇觀,如“祖師出汗”“海馬吐霧”“雷火煉殿”等景象。據專家解讀,“祖師出汗”指的是大雨來臨之前,殿內的神像表面會水珠淋漓,宛如人汗流浹背一般;“海馬吐霧”多出現于夏季——金殿垂脊上的海馬造型構件口中會吐出串串白霧,同時伴隨聲響,隨后就有暴風雨蕩滌金殿;“雷火煉殿”的景象最為神奇,每當雷雨來襲,金殿四周便會電光閃爍、火球翻滾,場面十分絢麗;而雷擊過后,金殿不僅分毫無損,反而愈發(fā)燦然如新,其絕妙之姿令人稱奇。
經專家反復研究發(fā)現,這些現象的主要成因與金殿的嚴密構造息息相關:當空氣濕度增加、氣壓發(fā)生突變時,神像表面就會凝結水珠,形似“出汗”;殿脊上的海馬構件內部中空,且與殿內相通,殿內的溫熱空氣上升后從海馬口中排出并產生聲響,這些溫熱空氣遇冷后,水汽便會凝結成霧。
“雷火煉殿”的成因與武當山多變的氣候密切相關:云層中常帶大量電荷,而坐落于峰巔的金殿是龐大的金屬導體。當帶電的積雨云靠近時,云層與金殿底部會形成巨大的電勢差,進而導致空氣電離產生電弧(即閃電)。強電弧會使周圍空氣劇烈膨脹并爆炸,形成火球并伴雷鳴;同時,金殿與天柱峰連為一體,構成了良好的放電通道,再加上殿脊及脊上飾物的曲率適中,既造就了“煉殿”的奇特景觀,又成功避免了金殿遭受雷擊損害。
上世紀80年代,有關部門在金頂安裝了避雷網和避雷針,雖解決了雷擊問題,卻使“雷火煉殿”的奇觀不復存在。如何在做好防雷保護的同時,讓這一奇觀得以重現,成為現代科學工作者與文物學家亟待破解的難題。
武當之基:赑屃馱御碑
2025年6月,湖北省檔案局與省檔案館聯合發(fā)布第三批湖北省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全省18項珍貴檔案文獻入選,明代武當山赑屃馱御碑及拓片檔案位列其中。
武當山的靜樂宮、玉虛宮、五龍宮、南巖宮、紫霄宮共存有12座赑屃馱御碑。每座長約5米、寬近3米、高8.5米,重達百噸,體型龐大且造型精美,堪稱世界獨有。
據專家介紹,這些文物既是精美的石雕藝術品,更是承載歷史記憶的珍貴載體。作為古代的銘文記錄形式,赑屃馱御碑主要記載了明成祖大規(guī)模修建武當山以及明世宗重修武當山的相關歷史。
碑亭是與赑屃馱御碑相輔相成的建筑設施,通常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頂,紅墻翠瓦,四方各開一拱門。

玉虛宮赑屃馱御碑亭。記者 呂偉 攝
在玉虛宮,外樂城的左右兩側分立著兩座高大巍峨的御碑亭,亭內各立一碑,碑身馱于赑屃背部——這兩座分別是明世宗朱厚熜于1552年、1553年題寫的重建武當道場御碑,以及御制重修大岳太和山玄殿紀成之碑。玉虛宮紫禁城內另立兩座碑亭,亭內各置一座赑屃馱御碑,分別于1413年、1418年敕建,碑文內容為明成祖的《下大岳太和山道士》與《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宮》兩道圣旨。

紫霄宮赑屃馱御碑。記者 呂偉 攝
紫霄宮龍虎殿后門的石欄蹬道兩旁,對稱聳立著兩座明永樂年間敕建的赑屃馱御碑亭,其碑文內容與玉虛宮的碑文相同。靜樂宮也留存兩座明永樂年間敕建的赑屃馱御碑,系1958年因修建丹江口水庫而易地復建的。
赑屃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的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龜,好負重且力大無窮。
據專家解讀,赑屃的原型源自古代傳說中的神龜或巨鰲。留存至今的赑屃雕像多為明清時期的作品,少量為唐宋時期的遺物,唐以前的甚為罕見。早期的赑屃多為巨龜形態(tài),到了明清時期演變?yōu)辇堫^龜身的形象。明代時期,赑屃的形象開始發(fā)生頭部似龍的變化。
全國古建筑中的赑屃多為石雕作品,部分為銅制品,常用來承載沉重的石碑或背負巨大的影壁。其姿態(tài)始終是向前昂首,四足撐地,展現出強大的精神力量。
專家表示,赑屃馱御碑不僅體現了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還凝聚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與豐富想象力,是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十堰日報 記者 呂偉)
編輯:張紅艷